烟草大约于明代嘉靖末至万历初经菲律宾传入我国南方,后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,吸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。如陆以湉《冷庐医话》所说:“今人嗜此者众,烟肆之多几与酒肆埒。”可见当时风气。在很多国家,吸烟一开始都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怪异的行为而遭人排斥,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能迅速接受烟草并加以传播呢?这里面主要有三大推手在起作用。
医学界的大力推崇
据最早著录烟草的医学书籍《本草汇言》载:“此药气甚辛烈,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,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,避山蛊鬼邪之气,小儿食此能杀疳积,妇人食此能消癥痞。”明代的大医家张景岳更是对烟草大加颂扬,他在著作《景岳全书》中称赞吸烟可以壮阳、祛风湿,认为是“顷刻取效之神剂也。”像张景岳这样的大腕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,他们的推崇对烟草的早期传播的影响可想而知。
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
在烟草传入之初,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,说明朝军队征滇之时,很多部队感染了南方的传染病全军覆没,唯独有一支军队毫发无损,事后发现这支部队是由带着烟枪的吸烟者组成的。这个传说被多种书籍所记载,但大多语焉不详。这很符合传播学的特点,大家都相信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可能有多种版本,但从来就没有人追究故事的真实性。这个传说迎合了吸烟者的心理,为吸烟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,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烟民。传说,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风尚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。
与本土文化的结合
文化是一种软实力,烟草的本土化必然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,否则难有立锥之地。中国的道家文化强调养生修行,强调气息调理,而烟雾这种虚无缥缈的物质恰好与之暗合,这一点可以从某些文人的作品中反映出来。比如清代诗人陈义贞就做过四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五律诗,现举一首为例:“神农不及见,博物几曾闻,似吐仙翁火,初疑义草熏,充畅无滓浊,出口有氤氲,妙趣偏相忆,萦喉一朵云。”陈义贞的四首诗描写的都是一种神仙般的境界,按照作者的看法吸烟简直就是一种修炼和养生了。文化上的接纳对于烟草的长久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,使吸烟行为可以根植于文化土壤,最终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。
重山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-2025 @ 版权所有
地址:合肥市瑶海区北一环中星城2号写字楼16层 电话0551-62809626 传真0551-62809616
您是本站第位访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