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烟草原产南美洲,十五世纪传入欧洲,再传入菲律宾的吕宋,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。明姚旅所著《露书》称:“吕宋国出一草,曰淡巴菰,一名曰醺。以火烧一头,以一头向口,烟气从管中入喉,能令人醉,且可辟瘴气,有人携漳州种之。”这是我国文献中关于烟草的最早记载。
清康熙年间,吸烟风气盛行,朝中大臣渐染,礼部尚书韩踖、侍读学士史贻直和陈元龙,是朝廷公认的三杆“老烟枪”。据称康熙南巡时,故意赏赐史贻直、陈元龙水晶烟管各一,二人欣然以所赐之水晶烟管点火吸烟,结果偶一呼吸,“火焰上升,爆及唇际”(《郎潜纪闻二笔》),二人顿时惊惶失色,跪立不安,康熙随后传旨禁止天下吸烟。然而,朝廷的禁止并未取得实际效果,当时吸烟之风已是不可遏止。
乾隆年间,内阁学士纪昀嗜烟如命,据说他的烟斗特别大,足足能装下三钱烟,一斗烟可能从紫禁城吸到十里之外的海淀,人们戏称他为“纪大烟袋”。有一天,纪昀值朝时正吸着烟,忽然接到乾隆召见诏令,顿时惊慌失措,情急之中将烟杆插入靴筒中,疾步来到宫中。不料,那天乾隆帝召问的时间较长,纪昀靴筒中的烟斗开始起火,烧着了袜子,纪昀感到痛苦万分,呜咽流涕。乾隆见此情状,惊问其故,纪昀回答说:“我的靴筒内失火了。”乾隆急忙挥手让纪昀出宫。纪昀仓皇奔至宫外,脱下靴子,但见靴内烟火正炽,小腿皮肤已被严重烧伤,走起路来一瘸一拐。
文人们在“吞云吐雾”之际,不免诗兴大发,一时吟咏烟草蔚成风尚。纪昀犯法流放新疆时,在发配地种植烟草,并在《乌鲁木齐杂诗》中吟咏其事;韩踖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时,曾授意他的门生赋《淡巴菰》诗;著名词曲家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,曾以烟草为试题,命考生赋诗咏物,传为文坛趣事。
此外,很多武臣侠士也喜食烟草,一些诗文对此作了记述。方浚颐《书吴定州鲍宗轼》,称侠士吴定洲“好吸淡巴菰,手持三尺管,铁也,怒则挥之,人不敢逼视。”柏葰《陪都景物略·赋以大清一统天子万年为韵》则盛赞八旗将帅:“竹爇淡巴菰,口嘘云雾;决裁堪达罕,手控弓弦。”形象地描画了烟枪将军吞吐烟云、决战沙场的“豪迈”,可谓搞笑至极。
重山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-2025 @ 版权所有
地址:合肥市瑶海区北一环中星城2号写字楼16层 电话0551-62809626 传真0551-62809616
您是本站第位访客!